在合肥经开区智能装备科技园内,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与深耕,目前已培育出科技企业百余家。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该院院长于振中向记者分享了他从在外求学、打拼多年到选择“还巢”的经历。
深耕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
于振中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的他,对机械设计兴致颇高。在家人眼中,于振中学习很自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1999年,于振中顺利考上国内一所知名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他的专业始终和机器人相关。
大学时期,于振中就参与了多个重点工业项目的研发。2008年,于振中参与了一家国有企业的大型多自由度高温喷印设备研制项目,“这是一套填补国内空白,有望实现国产替代的智能化设备,项目周期内整个人很兴奋。”
曾工作过的高校实验室
记者了解到,于振中在大学期间师从国内机器人专家蔡鹤皋院士和赵杰教授。2018年,于振中应邀赴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继续深耕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回忆求学时期的经历,于振中对一个个重点科研项目如数家珍。
深受合肥“科创名片”吸引
于振中回忆,在外打拼多年后,从2016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在合肥展开了搭建平台打通科研端与产业端的探索。
于振中说,他是安徽人,合肥是创新高地,“是返乡,也是奔着科创这张靓丽名片。”于振中直言,是合肥的科创基因吸引了他。而合肥经开区所拥有的制造业基础、优越的营商环境,更是为打通研用探索提供了最好的“试验田”。
智能装备科技园
这块“试验田”在2016年播下了种子。当年7月,第一期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合肥签订,8月,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落户合肥经开区。同年,智能装备科技园启动建设。
“一切都是新的。”于振中回忆,依托园区,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潜心于应用技术创新与科创项目培育,对于创业企业和团队来说,他们也拿出决心和信心。
育就科创“新丛林”
记者获悉,历经八年深耕,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聚焦机器人行业,探索实践一套成果转化的打法,即“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发展模式。三个板块环环相扣,源于技术,面向产业,以成果转化打通供需产业链条。新技术、新产品获得首批客户验证后,研究院随即通过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项目公司化运营。
为有效缓解孵化公司初期现金流压力,研究院发起设立了自有基金并与政府基金、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建立资本合作,先后帮助哈工轩辕、领云科技等17个公司获得市场化融资。
会议讨论中
缺资金,有融资服务;缺人才,有人资助力;缺原材料,有供应链支持。在研究院,“一站式”科创赋能体系,全面匹配人才、技术、资金、营销等创业要素,深度赋能,全程“陪跑”,加速创业项目产业化发展。院长于振中为了全身心投入,辞去了学校的教授职务,带领全职化团队矢志造就一批领军型科技企业。记者了解到,该院现已培育科技企业1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专精特新企业19家,累计产值规模达到60余亿元,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发言中的于振中
“从首席科学家到一线工程师,合肥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于振中院长对记者说,从最初的十几人、上百人到如今引进各类创新、创业及产业人才1500余人,这是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8年时间的人才引进成果。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魏鑫鑫 通讯员 沈亮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