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策 速 递
政府工作报告: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技领域重大事项作出全面安排,涉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大模型应用、新一代智能终端、平台规范发展等众多重点领域。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
(来源:人民网、经济观察报)
国办发文,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来了
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到2027年,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和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持续提升,相关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
在明确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方面,提出加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统筹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丰富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金融政策和工具,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支持培育发展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还强化了创新和风险平衡,例如针对科创企业设计风险评价模型。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25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需求征集工作启动
3月4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下发通知,启动2025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需求征集工作,目标是聚焦长三角产业重点领域及发展需求,集合长三角各类创新主体,采用“揭榜挂帅”方式,进行有组织科研攻关。
征集要求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等, 提出共性需求问题。申报单位结合近2-3年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提出需要外部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鼓励协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外部创新主体提出创新需求。
采用“企业出题,社会揭榜”方式。征集以线上方式填报,申报单位登录“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http://www.csj-stcloud.com),在线提交“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需求征集表”,申报时间截止2025年3月21日下午16:00。
(来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安徽启动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近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就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关事项发布通知。申报范围为在我省行政区域内注册成立且符合《认定办法》第十一条有关规定的居民企业,以及2022年通过高企认定的企业,今年高企资格有效期满,需重新提出认定申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采取集中受理、定期评审的方式组织。由各市集中审核和推荐,省认定机构按程序组织评审和报送备案。
第一批申报截止时间:2025年5月16日;
第二批申报截止时间:2025年7月16日;
第三批申报截止时间:2025年9月16日。
(来源: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合肥市2025年高层次人才团队常态化申报办理启动
近日,合肥市科学技术局下发《关于申报2025年度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的通知》,2025年度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启动常态化申报办理,申报时间截至2025年12月31日。
申报对象面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成果,在合肥创办公司,开展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合肥市天使基金将给予符合投资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股权或可转债投资支持。团队可分300万元、600万元和1000万元三档进行申请。
团队在线填报《合肥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申请书》,登录合肥科技服务信息平台(http://stmis.hfkczx.com/)进行申报。
(来源:合肥市科技局)
行 业 头 条
创业投资“航母级”基金来了!
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全国两会经济主题记者会上透露,国家正在推动设立“航母级”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据预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吸引带动地方、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据分析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也均在投资领域之内。
基金存续期达到20年,这意味着较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更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设立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有力解决科创企业发展初期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好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央视新闻)
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18条”
3月3日,《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对外发布。
《行动计划》围绕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三个方面,细化了18条重点任务,包括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加大机器人AI芯片攻关、研制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构建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高能级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等。
目标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科学家打造可变形的机器人集体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的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他们开发的小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作为一个集体协同工作,实现形状的改变,甚至在固态与类似流体状态之间转换。
马普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的奥特・坎帕斯(Otger Campàs)教授向《Ars Technica》表示,研究团队从胚胎组织中汲取灵感,尝试设计出具有类似能力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配备了电动齿轮,使其能够在集体内部移动;磁铁则确保它们能够紧密相连;此外,光探测器使它们能够通过带有偏振滤光片的手电筒接收指令。
在光信号的控制下,两个机器人集体(共20个机器人)能够相互靠近、在中间接触并形成一座“桥”,能够承受近5公斤的重量。它们还能组成一个立方体,支撑起一个重约70公斤的成年人。
不过,这些机器人的直径约为5厘米,离《终结者》中那种仿生金属合金的微型化还差得很远。目前制造如此微小的机器人仍面临巨大挑战。研究中使用的机器人由锂离子电池供电,能够持续运行约半小时。
(来源:IT之家)
合肥发布全国首个数据标注产业规划
近日,《合肥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力争到2027年底,合肥市多语种标注和语音标注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围绕“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重点行业,标注数据规模达3000TB,构建11个以上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拉动标注产业规模达30亿元,支撑相关产业规模超千亿,打造国际上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数据标注基地《规划》指出,合肥市将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链接跨部门、跨区域、全球化的创新要素。同时,以打造国际领先的数据标注创新基地为目标,合肥市将全面构建高效、智能、安全的数据产业生态,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
(来源:数字合肥)
投 融 资
逐际动力半年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
3月6日,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宣布,近期完成了A+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A轮系列融资在产业和财务方面均获得头部机构的战略支持,多家老股东持续跟投,战略产业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联想创投、彼岸时代、纳爱斯集团,知名财务投资人有高捷资本、绿洲资本、明势创投、峰瑞资本、南山战新投。
逐际动力在新资金和产业资源的支持下,将聚焦原始创新和产业化,围绕三大核心具身智能技术:本体硬件的设计制造、基于强化学习的小脑全身运动控制、具身大脑模型的训练策略,逐步向市场提供人形机器人本体软硬件系统和具身Agent开发工具链,赋能全球创新者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来源:新京报)
意优科技宣布完成五千万元A轮融资 浦东国资出手
3月6日,人形机器人核心关节模组制造商——意优科技宣布完成五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浦东创投集团旗下浦东天使基金、张江科投旗下张科垚坤基金联合领投,TCL创投、道生资本、锡创投旗下金投致源跟投,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与生产产能扩张。融资后,公司主体将正式变更上海意优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并迁入上海张江机器人谷。
意优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扭矩密度一体化关节模组”可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是全球首批量产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A2系列(包括A2、A2W、A2D型号)的量产定点供应商。2024年出货达3万套,被国内众多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采用。预计2025年总产能将达到18万套。
(来源:意优机器人)